記者呂佳恆/台北報導
台灣少子化危機,如今凍卵成為女性保留未來生育選擇權的方式之一,衛福部國健署9月起提供血癌與乳癌患者「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首年預估約600人受惠,不過面對目前生育補助條件及對象限制仍有所限制,台灣生殖醫學會發布「少子女化對策—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建言書,呼籲政府持續優化補助制度,放寬醫療性凍卵條件,守護女性生育力。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全國新生兒數跌破13.5萬人,創下歷史新低,且已連續超過 10 年呈現下降趨勢,同時,預估台灣年底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表示,國人接受人工生殖治療年齡,已從32歲延後到38歲,其中接受治療周期數也明顯提升。
蔡英美指出,學會參照國際趨勢與臨床需求,提出9大建言,包過強化衛教知識宣傳、人工生殖補助方案調整、提高生育保存及凍卵可及性、人工生殖資料庫優化、友善生育環境推動、中央/地方協作、孕產家庭心理支持、人工生殖適用對象擴大以及導入商業保險資源等。她也舉例,歐盟 Fertility Europe評比歐洲各國生育政策的指標中,法國、荷蘭、比利時與以色列被列為「完美國家」,其中也將卵巢功能下降、提前更年期高風險女性納入補助,可望台灣也能比照放寬。
事實上,台灣約三成不孕夫妻與卵巢功能相關,一旦卵巢功能下降即無法逆轉,錯失保存最佳時機,也降低治療成功率。蔡英美提及,因此希望未來補助對象可考量放寬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反覆卵巢手術者以及具遺傳性卵巢早衰風險者三大族群,期望透過政府與專業團體合作,逐步落實行政院設定的「2030 年總生育率提升至 1.4」目標。
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則表示,多數選擇凍卵的女性為經濟自主、生活穩定,也期待未來能夠成家,這類族群並非排斥生育,而是保留機會,因此期望政策可考量擴大補助有生育意願的凍卵女性,也希望盡快修正《人工生殖法》,將少子化政策納入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