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立委蔡壁如授權、醫健新聞網整理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敬老節」,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慶祝。自古以來,中華文化重視尊老敬老,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會登高望遠、飲菊花酒、佩帶茱萸,以祈求長壽與健康。現代社會更將此節日與敬老、愛老、關懷老人密切結合,許多縣市加碼發重陽敬老金、福利品,甚至辦餐敘讓長輩們開心,但在發錢之餘,更該關心的莫過於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即使政府不斷地在老人福利政策下「重本」,但仍掩蓋不了高齡化、少子化之下的城、鄉「高齡化」的差距越來越大的事實,該如何降低「孤老」所產生的社會成本,成為中央、地方政府的棘手課題。
7縣市已達「超高齡化」 城、鄉「高齡化」差距拉開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後,城鄉之間的高齡化差距日益明顯。根據國發會人口報告,台北市作為台灣高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其中65歲以上長者人口佔比達到23%。這個比率不僅超越了超高齡社會的定義門檻,也反映出台北市因醫療資源充足、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老年人口比例持續攀升。
國發會的統計中,台灣超高齡社會除台北市外,前三名縣市都是農業縣,分別為嘉義縣、南投縣及雲林縣。嘉義縣65歲以上人口佔比約22.3%,南投縣約21.8%,雲林縣則約21.5%。這些地區主因是年輕人口外移及出生率下降,導致高齡人口比例持續增加。
相較於台北市及農業縣市高齡化比例居高不下,台灣最年輕的縣市則以新竹市和新竹縣為代表。新竹市的高齡化比率相對較低,65歲以上人口佔比約為13.2%,新竹縣的高齡化佔比為14.6%,顯著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新竹地區人口結構年輕化,歸因於新竹地區科技產業發達,吸引大量年輕人口流入,使得人口結構較為年輕。出生率較高且人口流動活躍,形成與高齡化縣市截然不同的人口樣貌。
重陽節除了給長者發錢外,長照系統城鄉如何均衡發展?
「長照」即長期照護,是指針對因年老、疾病或身心障礙而需長時間照護協助的長者所提供的服務。隨著家庭結構轉變,傳統「三代同堂」逐漸減少,專業長照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
截至2025年,台灣全國設有超過1,000間日間照顧中心,分布於各縣市,提供長者日間照護與活動空間。政府依據服務量能及設施規模,將社區式照顧據點分為A、B、C三級:A級據點約有250處,主要設於大型醫院或長照機構,提供專業醫療與復健服務;B級據點約有600處,設於社區衛生所或地方社福中心,強調多元活動與健康促進;C級據點超過1,200處,分布於村里活動中心或教會,提供基本照護與社區發展協會連結,方便長者就近參與。
長照服務單位提供:
- 身體健康照護:包括日常生活協助、疾病管理、復健護理等,幫助長者維持基本生活品質。
- 心理情感支持:長者容易感到孤單、失落,透過心理諮商、社交活動等方式,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
- 社會參與:鼓勵長者參與社區、志工、興趣課程等,提升自我價值感與歸屬感。
- 資源協調:政府與民間提供各類長照資源,如居家照護、日間照顧中心、安養機構等,協助家庭分擔照護壓力。
重陽節提醒我們尊重與關懷長者,長照服務則是實踐敬老精神的重要方式。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共餐、才藝表演,讓長者感受社會溫暖。社區志工探訪獨居長者,提供陪伴與協助,舉辦親子共融活動,促進世代交流與家庭凝聚力。長青銀髮學苑,讓長者活到老,學到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營造友善的長者生活環境,讓每一位長輩都能安享晚年,實現禮運大同篇;「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理想。
想解決城、鄉「高齡化」差距 蔡壁如:應推動「在地老化」政策!
除了發放敬老金外,解決城鄉超高齡化問題還需從多方面著手。首先,應加強基層醫療和長照資源在偏鄉地區的佈建,例如設立行動醫療車、遠距健康管理服務,減少長者因交通不便而延誤就醫。其次,推動在地老化政策,鼓勵社區發展共餐、日照據點與老人共居空間,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照護與陪伴。
此外,政府可與民間企業合作,發展銀髮產業和就業機會,提升長者經濟自主與社會參與度。針對農村地區,地方創生,活化農村再生計畫,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減緩人口外流,促進世代共融。透過政策整合與資源分配,才能真正回應城鄉超高齡化的挑戰,讓每位長者都能獲得適切照顧與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