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孟庭醫師授權、醫健新聞網整理
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的報告指出,全球每年高達3700萬例55歲以上族群,因為骨質疏鬆而導致骨折,換言之,每1分鐘就有70例,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約有5億人口受到骨質疏鬆症的影響,在我國衛福部的統計資料則顯示,在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其中,又以女性高於男性,IOF的報告更提到,骨質疏鬆症會造成巨大的個人和經濟損失,面對骨質疏鬆的來勢洶洶,骨質疏鬆到到底是什麼?誰又是高危險族群?骨質疏鬆能夠預防嗎?透過今天的文章說給你聽。
骨質疏鬆是什麼?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漸進性疾病,其特徵包含骨量減少、骨組織的顯微結構變差,會導致骨骼脆弱,增加骨折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的定義,事實上,有「沈默疾病」之稱的骨質疏鬆是一種漸進性的疾病,會導致骨骼變得脆弱,增加骨折的風險,在臨床上,許多人病患到了骨折才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常見的骨折位置為:髖骨、脊椎椎體、手腕。
7大骨鬆高危險族群
1.長者
2.女性: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一般在停經後,因雌激素停止分泌所致。
3.身體質量指數(BMI)過低
4.遺傳性疾病: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症患者
5.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吸煙、長期攝取鈣質不足、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A過量,過量飲用含咖啡因飲品(咖啡、濃茶)、過量攝取鈉質(鹽分)、缺乏負重運動、酗酒等。
6.疾病:風濕病與自體免疫疾病,另外,女性雌激素不足,例如:化療、電療或手術而提早停經,男性的睪丸素過低、內分泌失調病症,如:甲狀腺機能亢進。
7.服用藥物:長期服用高劑量類固醇藥物。
3大常見的骨質疏鬆症:
1.第一型骨質疏鬆症:又被稱為「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好發於停經後的女性,由於雌激素缺乏,造成骨量流失增快,主要影響位置為骨小樑,常見症狀包含:脊椎壓迫性骨折、腕部與髖部股骨轉子間骨折。
2.第二型骨質疏鬆症:又稱為「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常見於70歲以上的女性與80歲以上的男性,與皮質骨和骨小樑老化導致的骨量喪失有關,加上鈣、維生素D攝取不足與腸道功能弱化,常見症狀多發性脊椎楔形骨折、肱骨、脛骨、髖部的股骨頸骨折。
3.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因爲疾病、藥物與生活方式改變所造成。
3步驟確認自己是否患有骨質疏鬆症?
1.有以下4徵兆出現
身高變矮、腰酸背痛、駝背、容易骨折
2.記住 「骨鬆332」 檢查要訣
身高縮減>3公分
靠牆時,後腦勺與牆壁>3公分
肋骨下緣與骨盆間拒<2公分
3.線上自我評估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有提供骨鬆自我檢測評估調查
https://riskcheck.osteoporosis.foundation/zh_tw
想知道自己是否為骨折高風險族群,也可以骨折評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進行推算
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t
有以上症狀者建議至醫院進行檢查
1.X光檢查:可判斷是否有骨折或骨骼變形
2.骨質密度檢查:通常以T評分表示,小於或等於-2.5表示骨質疏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骨質密度(BMD)對骨質疏鬆症的定義如表
項目 | 定義 | T分數 |
正常骨骼 | 骨密度低於年輕族群平均值相差1個標準差以內 | T 分數為−1.0以上 |
骨量減少 | 骨密度低於年輕族群平均值相差1至2.5個標準差之間 | T 分數在-1.0和-2.5 之間 |
骨質疏鬆症 | 骨密度低於年輕族群參考族群的平均值低2.5或更多 | T 分數等於或低於−2.5 |
嚴重或已確診的骨質疏鬆症 | 骨密度低於年輕族群平均值超過2.5個標準差,且已發生過1次或多次骨折。 | T評分等於或低於-2.5,且有一處或多處骨折 |
骨質疏鬆該如何治療呢?
骨質疏鬆大家都知道的,鈣質(1000-1200毫克)及維他命D3(800-1000單位)是不可或缺的,但不是吃鈣片就可以治療骨質疏鬆,也不是使用骨質疏鬆藥物就不用吃鈣片,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1.造骨促進劑(促進骨頭生長的藥物,目前市面上有兩種藥物:第一類人造副甲狀腺素: 骨穩Forteo、艾歐骨得Alvosteo;第二類: 益穩挺Evenity)
2.破骨抑制劑(目的為減緩骨質流失)
事實上,骨質疏鬆藥物是抑制鈣質(骨質)的流失或促進骨頭生長,單純是控制鈣質的流失與與促進骨質生長,不包含原料(鈣質),因此必須適當的補充鈣片或鈣粉,另外,要注意使用骨質疏鬆藥物之後要定期抽血已確定血鈣的高低。
掌握3關鍵,預防骨質疏鬆
1.增加鈣質攝取: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建議,不同年齡層,每日鈣質攝取量也會有所不同,建議可以除了攝取富含高鈣的牛奶,也應多攝取高鈣食物與適當使用鈣片補充
4~6歲為600毫克
7~9歲800毫克
10~12歲1000毫克
13~18歲則增加為1200毫克
19歲以上則為1000毫克。
2.適當的運動:運動除了增加骨密度,還可以增加肌力,改善平衡功能。但是切記不正確或是過量運動反而會傷害骨骼健康
3.預防跌倒:若已經罹患骨質疏鬆者,可以從居家環境改善開始做起,可以透過保持地面乾燥與加裝扶手,以及加強照明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