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壁如授權、醫健新聞網整理
根據內政部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113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77歲,其中男性為77.42歲、女性84.30歲,男、女皆高於聯合國公布的2024年全球平均壽命,蔡壁如表示,隨著醫療的進步,導致我們對於「死亡」已過於陌生,而各種延長壽命的治療,更帶給大家一種「醫療萬能」的錯覺,醫師在臨床上最大的敵人是面對病人的死亡,而不是病人的痛苦,以致於我們都忽略了,每一個人都必須面臨死亡的現實。
「生命晚期或癌末末期的人,因高燒送到急診就醫,或是為了讓八、九十歲病人的抽血檢驗報告「符合正常」,醫療團隊費盡心力給予各種處置」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指出,然而,大部分的醫療現場都是維持著同一套標準作業流程,用於每位病患身上。
「生命終期的高度不確定性,往往讓醫療人員提出保守的建議。」蔡壁如認為,提倡病人自主權益的「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倡議需要由教育大眾做起,醫療體系在治癒性醫療的極限與日漸增長的慢性病末期照護需求之間,尋找新的平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好好告別」不再是哲學性的提問,而是迫在眉睫的社會議題。
「善終權」意識抬頭! 人生最後一哩路,溫柔的道別
蔡壁如指出,人們對「善終權」的意識日益抬頭,對生命最後一哩路的品質,有了超越僅僅「活著」的更高期盼,然而,談及「安寧療護」,「居家安寧」,許多民眾的第一反應仍是根深蒂固的迷思:將其等同於「放棄治療」、「等死」,甚至是因醫療資源不足而被迫的選擇,這種誤解也讓許多家庭在面對抉擇時,充滿掙扎與愧疚。
黃勝堅表示,事實上,居家安寧並非醫療的終點,它不是放棄,而是轉換跑道,將目標從「治癒疾病」轉向「提升生活品質」,讓生命在最熟悉的環境—「家」,獲得身、心、靈的全方位支持,尊嚴、平靜地走向終點。
高齡獨居世代來臨,生活比治療重要
社會型態的改變,獨居老人逐漸增加,都讓未來的台灣像日本一樣走向「一個人的老後」。生活比治療重要,在臨床中看過太多例子,在醫院離世,一點都不平靜,甚至臨終前得經歷插管、CPR等身體的折磨,既浪費醫療資源,對於家屬也是倫理孝順的考驗。
臨終照護的核心價值是透過醫療行為,讓人走到生命盡頭仍能維持平靜。該放手就放手,生命盡頭不再只有悲傷。這是放手的藝術,因為對時日有限的患者,生活比治療更重要!
(本文由蔡壁如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