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耳鼻喉科醫師鍾明勳授權、醫健新聞網整理
即將迎接開學日,國內腸病毒疫情正蠢蠢欲動,近日疾管署公布新增兩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案例,皆因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敗血症、肝炎等重症,開學後,隨著孩子與同學互動多,也增加交叉感染機會,家長可不得輕忽,事實上,伊科病毒11型只是腸病毒的其中一種型別,不過究竟腸病毒還有哪些?又會引發哪些症狀?透過本篇文章帶你一次了解!
關於腸病毒,你了解多少?
1.腸病毒並不是單一病毒: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指出,腸病毒屬 (enterovirus)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
2.常見的腸病毒型別:
包括A群、B群克沙奇病毒、小兒麻痺病毒、伊科病毒以及腸病毒71型等,多達60幾種,其中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且致死率最高,另外,克沙奇B型病毒及伊科病毒則對新生兒威脅最大。
3.單一型別的免疫力:
感染腸病毒後,即使痊癒也僅會對這次感染的腸病毒型別產生免疫,換言之,一生中可能會感染不只一次腸病毒。
4.大人也會得腸病毒:
大多數大人感染腸病毒,症狀較為輕微,與感冒症狀相似,僅少部分可能會出現嚴重症狀,因此一旦感染,也會成為病毒的傳播者。
腸病毒3種主要傳染途徑:
腸病毒傳染力強,尤其在家庭、學校或公共場所等與人密切接觸的地方最容易傳播病毒。
1.腸胃道傳染:包括糞-口、水或食物污染。
2.呼吸道傳染:包括飛沫、咳嗽或打噴嚏。
3.接觸傳染:接觸病患皮膚水泡的液體。
腸病毒症狀有哪些?
腸病毒潛伏期約2至10天,但在發病前幾天,病毒就已存於喉嚨及排泄物,且已有傳染力,發病後的一周內傳染力最強。
1.典型症狀:
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不過依據不同的病毒型別,症狀也有所差異。
像由A型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會導致口腔黏膜、舌頭、手腳等出現小水泡,也會合併發燒,另外,同樣由A型克沙奇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峽炎,則會出現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等症狀。
2.重症併發症:
腸病毒重症併發症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為主,包括腦幹腦炎、急性肢體麻痺等症狀,其中較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的腸病毒71型,則可能會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持續嘔吐及肌躍型抽搐等症狀,需立即就醫。
「醫師4個預防腸病毒的提醒」
鍾明勳表示,目前國內腸病毒僅有71型的腸病毒疫苗,且2個月大以上的新生兒才能開始接種,因此,對於71型以外的腸病毒唯一預防方法就是勤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才能降低被傳染的機會:
1.勤洗手:
鍾明勳提及,日常不僅要養成勤洗手習慣,最關鍵還要正確的洗手,尤其在處理病患排泄物、接觸幼兒前後時,都要記得正確洗乾淨雙手。
2.避免和幼兒共用餐具
日常除了要注意營養均衡,大人也要記得避免與幼兒共用餐具,降低病毒傳染途徑。
3.流行期間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鍾明勳指出,尤其應避免與疑似病患的個案接觸,像準媽媽、幼童及新生兒等高危險族群,更應盡量減少接觸,以降低感染的風險。
4.定期消毒玩具及日常用品
鍾明勳舉例,除了兒童玩具可定期清洗並消毒,日常環境也可使用稀釋的漂白水進行消毒,並定期打開窗戶保持室內通風。